ID: 8180584

1.3唱天谣 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358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唱天,教案
  • cover
唱天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壮族特有的二弦弹拨乐器天琴,感受天琴弹唱的独特韵味。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拓展民族知识,声情并茂地演唱民歌。 3、情感目标:感受民歌在人们生活中、劳动中的重要作用及人们热爱唱歌的情感。 学情分析:有部分学生参与学校舞蹈《唱天谣》的排练,利用这个契机,大力地推广和传承天琴和壮族舞蹈。 重难点:模拟演奏和演唱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天琴,“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对,是壮族特有的二弦弹拨乐器天琴,舞蹈社团同学排练的舞蹈《唱天谣》也用它来作道具。” 讲授 天琴是壮族支系偏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壮语称鼎叮(壮文:den)。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宁明和龙州等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在壮族支系偏人中流传。原为天婆(巫婆)为人禳灾治病时所用,后来,这种巫术性质的弹琴歌舞演变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但仍称唱天、弹天、跳天。所用乐器便称天琴。 传统天琴长约120厘米。琴杆木制,雕龙纹。琴头雕成凤形、帅印、太阳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制弦轴。琴筒用葫芦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状,厚10厘米,后端镂刻花纹为音窗。琴体各部可拆装组合,便于携带。现代天琴,琴杆长90厘米、呈半圆柱状,杆身无饰。琴头平顶,琴筒天麻竹或铁制,圆形,直径10厘米。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来自壮族支系偏人民间的天琴。还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十万大山南麓的壮族偏人山寨里,有一对非常要好的青年人,男的叫农端,女的叫农亚,两人经常结伴上山砍柴。有一天,两人在一个岩洞口听到洞中传来悦耳的 “叮咚”之声,循声而入看见一个水潭,上面岩壁中渗出许多小水珠正向潭中滴落。他俩听着这美妙动人的乐音,顿觉心旷神怡、耳聪目明。他俩想把这神奇的声音带回山寨去,让乡亲们一起来分享。农亚想了想说道:“我们何不做一个也能发出这种声音的东西呢?”于是二人在山中找来一个葫芦壳、一根木杆,将木杆插进葫芦里,绷上野藤的细丝条,果然弹出 了“鼎叮”之声,恰似“叮咚”的山泉之音。山寨里的人们听了无不拍手称赞,一位长者还以发音把它叫作“鼎叮”。乡亲们照样学做起来,鼎叮很快盛行全寨。琴声传到天上,玉皇大帝派天使下凡将农端、农亚召去,后来他俩在天上成了歌仙,终日给玉皇大帝弹琴唱歌, 难得下凡。为消除乡亲们的思念,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趁天门开启之时,他俩便赶回凡间 与乡亲们聚会歌舞。平时偏人有事相求,也焚香请他们下来歌舞一番。这种活动后来成为固定形式,定名为“跳天”。直到今天,每逢壮族传统节日,偏人都要举行群众性的“跳天”文娱活动。鼎叮则是这种活动中使用的唯一乐器,故此称之为天琴。 演奏 演奏天琴时可采取坐奏或立奏两种姿势。坐姿弹奏时,将琴杆斜横于胸前,琴筒置于右腿上或外侧,琴头斜向左上方,成45°角; 立姿弹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琴杆斜横胸前,琴筒置于右腹前,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扶琴按弦,右手常用食指指尖弹弦,也可用右手执拨片在琴筒上方拨弹。 天琴发音明亮丰满,音色圆润甜美。天琴有着较丰富的表现力,常用单音、双音、打音、长音、顿音和滑音等演奏技巧,尤其用中音和低音演奏两个对比声部时效果更佳。可以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擅长演奏欢快和抒情的曲调。可用于独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也可一人或多人边弹、边唱、边舞,是壮族支系偏人文娱活动中使用的唯一弹弦乐器,不论男女都喜爱弹奏天琴,特别是民间艺人和歌手演奏技艺更高。 天琴独奏,又称“弹天”,演奏中有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