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自转一周,昼夜交 替变化一次。地球大致自转一周的时间间隔定义为一日。一日=24小时。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它本身不发光。当地球自转时,太阳光只能照着它的一半。 地球向着太阳、太阳光能照到的一面就是白天,背着太阳、太阳光照不到的一面就是黑夜。 我国古代有日晷(guǐ)和漏刻等计时工具。 张衡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转. 公历是以地球公转为基础编制的历年。公历中年的定义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即1年=365.256天。一平年为365天,每4年有一个闰年,一闰年=366天。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间隔为地球公转周期,长度为365.256日 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气温的变化。 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越大,竿影越短。 太阳直射--太阳在竿的正上方射下来,即太阳高度为90度,竿影长度为0。该地方是太阳直射点。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6.50。 春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3月20或21日 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6月21或22日 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9月23或24日 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12月21或22日 冬季:太阳高度小 ,昼短夜长 ,光照时间短 ,气温低, 夏季: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昼长夜短。 春季和秋季:太阳高度适中,天气不冷不热,昼夜差不多长 在我国同一个地方的不同日子,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是不同的。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太阳高度越大,光照强度越大、光照时间越长、温度越高; 太阳高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小、光照时间越短、温度越低。 太阳高度最大、光照时间最长、温度最高的一天叫夏至; 太阳高度最小、光照时间最短、温度最低的一天叫冬至。 一年中白昼与黑夜长度相等的两天叫春分和秋分。 节气是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一种计时方法。 一年中有24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每两个相邻节气之间一般相隔15天。 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从而引起地球上同一根竿子,在不同的日子正午的竿影长度不同。 27、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的基本情况:表面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没有大气和 水 ,温差大,向阳光的地方温度高达 127 ℃,背向阳光的地方温度降到 183 ℃,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月球半径 1738 km,体积是地球的2%,质量是地球的。。 月球的运动:月球在不停的 绕月轴自转和绕地球不停的公转 ,它们的时间恰好相等, 都为27.3日,所以月球只有一面朝着我们。 月相: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外貌,主要是因为月球本身 不发光 ,要靠反射 太阳光 才能发亮。 农历初一的月相是 新月(朔) , 初七、八的月相是 上弦月, 六的月相是 满月(望) , 二十二、三的月相是 下弦月 。 发生日食的月相是 新月(朔) , 发生月食的农历是 十五或十六 。 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间隔,叫做“朔望月”它是月相变化的周期。 我国民间沿用的农历(阴历),是以朔望月为月的单位的,1朔望月=29.5日。 30、了解各种月相的名称及其发生的时间 1 . 2. 3. 4. 5. 6. (新月(朔)) ( 峨眉月) ( 上弦月) ( 满月(望)) (下弦月 ) ( 峨眉月 ) 初一 初三、初四 初七、初八 十五、十六 二十二、二十三 二十六、二十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