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23399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2次 大小:858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吉林省,学期,版含,Word,试卷,语文
  • cover
长春29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答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文艺评论的缘起是对文学的评论,所以文艺学的学科分类常被定义为“文学学”。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丰富和理性,人们开始对文学、戏剧、影视、书画、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的“评”与“论”归为文艺评论。 当下,有关文艺评论的发声不外乎三大类:一类是传统的文艺学体系派生出来的文艺评论,以观照文学作品为主,较少观照其他艺术形式的存在状态,可称为“学院派”:另一类是直接观照现实的电影、电视、歌剧、民间艺术等具体艺术的评论,从业者多是艺术院校、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以评论具体而微的艺术作品为主,而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交叉不甚紧密,可称为“专业派”;还有一类是所有文化艺术爱好者的评论,以观后感为主,类似于街谈巷议,但无论是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此类评论的基数最大,特别是随着新兴媒体、自媒体的大量涌现,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可称为“爱好派”。当然,“学院派”“专业派”“爱好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有交叉的人,也有交叉的评论类型。 当下文艺评论的现状并不乐观。“学院派”的学科壁垒拘囿了评论广度,对艺术规律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文学规律的一重维度。因此,越来越学科化的学术框架造就了学科内部互难相通的话语体系,而那些跨学科的研究尚没有得到尊重和探讨。“专业派”能较好观照现实存在的各种艺术,但又容易陷入分析具体作品有余而规律性提炼不够的误区。“爱好派”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良莠不齐,其次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化色彩,且评论者又容易转化评论对象,有时候甚至转去评论艺术从业者的道德、修养等。 着眼于文艺评论的现实语境,评论者本身是否需要一些必备的规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该上升到传承发展民族艺术、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从“评论”本身去探讨“文艺评论”的规训,至少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评”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理性。王尔德说:“没有批评的官能,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所谓“评”,着重于价值判断,即“批评”或“评判”,所以“评”重在讲理。在文化艺术界。无论是评论具体的文艺作品,还是文化现象、文化思潮、文化事件,每一位评论者自然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见解的高低却无从度量,这就涉及评论本身该如何界定的问题。如果评论者仅仅是一个爱好者,他可以用“喜欢”或“不喜欢”、“好”或“不好”来评价,但对于以引导文艺创作为旨归的评论者而言,评判的标准比评判本身更重要。这标准包括评论者的立场、对被评论对象的资料掌握以及评论者的知识体系、技艺修为和眼界等。 二是“论”从哪里来。所谓“论”,着重于对观点的阐释或说明,即“分析和说明道理”,因此“论”的重点在讲出道理。张庚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论从史出”。但“论”还不只是从“史”出,还要从“实”、从“智”、从“对比”中出。这里的“实”包括生活的实际和艺术的实际。如果说文艺史是文艺评论的一面镜子。那么文艺创作的实际,更是评论者必须参考的一面好镜子。如果一个人只看过七八部甚至一两部歌剧,那么他评价一部歌剧的好坏是需要审慎的,因为他尚未真正步入歌剧的广阔天地。 所谓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思维、“专业派”的技艺知识和“爱好派”的热度与激情,同时,它还必须在史论结合而非主观臆断的坐标里去挖掘艺术的本质。 (摘编自景俊美《文艺评论的“评”与“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评论起于文学评论,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和理性。 B.“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