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76447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

日期:2024-05-0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23470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课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首歌曲 外国电子音乐Fade与 中国风《凉凉》的完美结合 一种建筑风格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奈良法隆寺 融合与发展 吸收外国 一首歌曲 影响世界 一种建筑风格 两种主要交流方式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融合与发展 ———促进中国发展 ———促进世界发展 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活动1 梳理基础知识的 “学问” 表 一 : 中 华 文 化 在 交 流 中 发 展 阶段 时间 吸收外来文化 融合发展概况 中国 古代 两汉、魏晋 南北朝、宋明 佛教(宗教) 明末、清朝 天文、历算、地理(知识)、 科学译著 中国 近代 19世纪中后期 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 (技术、理论、政治、 经济) 渠道:设立学校1862年( ) 、 派遣 ( ) 1868年成立了( )翻译馆 影响:提倡“ ”、 开放了眼界、转变了思想 推动了变革运动( ) 20世纪早期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5年开始的( )运动、 1919年( )运动 表 一 : 中 华 文 化 在 交 流 中 发 展 阶段 时间 吸收外来文化 融合发展概况 中国 古代 两汉、魏晋 南北朝、宋明 佛教(宗教)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末、清朝 天文、历算、地理(知识)、 科学译著 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渐渐突破“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主持钦天监工作。 中国 近代 19世纪中后期 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 (技术、理论、政治、 经济) 渠道:设立学校1862年( 京师同文馆) 、 派遣 (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1868年成立(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影响:提倡“经世致用 ”、 开放了眼界、转变了思想 推动了变革运动(戊戌变法) 20世纪早期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 )运动、 1919年(五四 )运动 1、近代中外交流有哪些特点? 西方文化迅速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前所未有冲击;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教材第9页内容 西学传播内容不断增多(涉及诸多方面);影响巨大(解放思想、推动变革、走向近代社会) ———对比表格 2、在梳理总结基础知识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以时间和空间发展为线索; 对历史史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表 二 : 中 华 文 化 的 世 界 影 响 区域 时间 输出文化 影响概况 朝鲜、 日本、 东南亚 公元前4世纪— 公元3世纪 汉字 3—5世纪 儒学 7世纪 社会制度 欧洲 8—13世纪 四大发明 琉球 14世纪 生产技术 思想文化 远达红海东非 15世纪 郑和下西洋 欧洲 16-18世纪 儒学思想和儒家经典、历史、地理、科技、文学、茶、丝绸、瓷器 自 主 完 成 活动2 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研读史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15页 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二: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