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97666

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7.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复习 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973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7.1
  • cover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相关知识 2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勾股定理、及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思想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的应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及启发引导法 教学用具:三角尺及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等腰三角形是中考考察的重点,我们经常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相等、角相等,求线段的长度,角的度数,中考中常以选择、填空和中档解答题为主,我们今天一起来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应用。本节课我设置了四个问题,下面开始我们的学习 知识学习 问题一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你能得出那些结论?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能知道的结论。教师不能干预,不能提示,最后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没有想到的结论。 检测练习: 已知:在△ABC中,AB=AC. 若有一个角为70°,则另外两个角分别_____. 若有一个角为90°,则另外两个角分别_____. 若有两边长为2、3,则△ABC的周长为_____. 4.若有两边长为2、4,则△ABC的周长为_____. (二)问题二 已知:如图,在△ABC中,若AB=AC=13,BC=10. △ABC的面积是_____.(2)点B到AC的距离是_____.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完成。教师巡视,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在组内请教,交流。注重一题多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路。 (三)问题三 已知:如图,在△ABC中,若AB=AC,D为BC的中点,DE⊥AB, DF⊥AC. DE=DF吗?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对比方法是否一致,教师巡视,并鼓励一题多解,让有不同解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四)问题四 已知:如图,在△ABC中,若AB=AC,D为BC的中点,DE⊥AB, DF⊥AC.CG⊥AB于G. 猜想 线段CG与线段DE、D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本环节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先猜想,再证明,教师巡视,对于个别组或同学要适当点拨。 [思维拓展] 若上题中让你自己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尝试解决呢? 小结: 归纳反思一下你所获的数学知识,与同学交流! 数学知识: “等边对等角” 、“等角对等边”及“三线合一” 数学思想: 分类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 作业: △ABC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P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求点P到到三角形个边距离之和。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一轮复习中为巩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知识的灵活运用而精心设计的一堂几何复习课,结合本节课谈几点感悟: 1 、起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符合让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今后应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2、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如果陷入茫茫的题海中,“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是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的。初三学生单纯的做、练激不起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先前习题进行适当的挖掘、拓展、整合,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较好掌握课本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法。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较有新意,又能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高层次的复习课。 3、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如何上好一节行之有效的复习课,一直是我关注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将已学过的知识一一再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要做到在更深的层面系统的处理前后知识的关联,我决定大胆尝试,不按以往传统复习法一章一章的复习,而是以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索来涵盖我要复习的知识点。 4、这堂课涉及的几何基础知识非常广泛,它既能充分的考察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