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2)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的中位线概念,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和归纳能力. 2.在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过程,感受化归的数学思想. 3.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能运用定理进行计算和推理论证. 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梯形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问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问2: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那么在四边形中有这样特殊的线段吗,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探究.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一)梯形中位线概念问1:如图,在梯形ABCD中,M、N分别是腰AB与CD的中点,线段MN是梯形的什么线段?问2:能否类比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给梯形的中位线下定义?问3:比较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的联系和区别.联系:都是联结两边中点的线段.区别:三角形中位线是联结任意两边中点,有三条;梯形中位线是联结两腰的中点,有且只有一条.(二)梯形中位线性质问:类比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梯形ABCD的中位线MN与两底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与位置关系?师:下面我们来证明.已知:梯形ABCD中,AD//BC,AM=MB,DN=NC.求证:MN//BC,MN=(AD+BC).分析:问:能否把MN转化为某个三角形的中位线,且该三角形的第三边恰好等于梯形两底之和?证明:联结AN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AD//BC, ∴ ∠1=∠E,∠D=∠2. ∵DN=NC,∴△ADN≌△ECN, ∴AN=EN,AD=EC. ∵AM=MB, ∴MN是△ABE的中位线. ∴MN//BC,MN=BE(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BE=BC+CE=BC+AD, ∴MN=(BC+AD).因此,梯形的中位线具有以下性质: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符号语言:∵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MN// AD//BC,MN=(BC+AD)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课堂练习:课本P100 第1题(口答)1.如图,梯形ABCD中,AD//BC,MN是它的中位线,(1)如果AD=3,BC=5,那么MN= ;(2)如果AD=5,MN=7,那么BC= ;(3)如果BC=a,MN=3,那么AD= .【适时小结】1.“知二求一”:在梯形的上底、下底、中位线的三条线段中,已知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就可求第三条线段的长度.2.梯形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关于腰中点构造中心对称的全等三角形.三、定理运用例题7 一把梯子如图所示,其中四边形AKLB是梯形.已知AC=CE=EG=GK,BD=DF=FH=HL,AB=0.6m,CD=0.7 m,则EF= 、GH = 、KL= .分析:问1:在这个图形中,你发现了哪些梯形?为什么?问2:在哪个梯形中求EF、GH、KL的长? 答: EF=0.8m,GH=0.9 m,KL=1m.例题8 已知:梯形ABCD中,AD//BC,E为AB中点,AD+BC=DC.求证:DE⊥EC,DE平分∠ADC,CE平分∠BCD.分析:问1:已知条件中有AD+BC,那么如何把它们加在一起?请学生简要说明过程.问2:由已知条件中的E为AB中点,及AD+BC联想到什么定理? 本题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吗?证明:取DC中点F,联结EF. ∵E为AB中点,∴EF为梯形的中位线, ∴EF//AD//BC,EF=(AD+BC)(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5. ∵DC=AD+BC,∴EF=DC=DF.∴∠1=∠2. ∴∠2=∠5,即DE平分∠ADC.同理,CE平分∠BCD.∵2(∠1+∠3)=180o,∴∠l+∠3=90o,∴DE⊥CE.【适时小结】梯形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添梯形的中位线.四、课堂练习课本P100 第2、3题2.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m米,高为h米,那么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如图是一个形如直角梯形的鱼塘,已知AB=200m,BC=400m,CD=250m,E、F分别是AD、BC的中点.现要在E、F处建一道隔离栏,把鱼塘分给两家渔民进行承包,并且约定承包费用按照水面面积分摊,那么应按什么比例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