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407471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册 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第1、2课时)

日期:2024-05-19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0332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恒星,2课时,演化,教版,形成,太阳系
  • cover
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第1、2课时) 教材 解读 目标 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3、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 重点 地心说,日心说,星云说,地球的形成和诞生。 难点 地心说,日心说,星云说,地球的形成和诞生。 学情 教学 准备 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引入: 1、太阳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18 世纪,天文学家在对太阳系的研究中,发现许多行星的运动有一些共同特点。 讲述: 太阳系的特点 ① 同向性: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和太阳自转方向一致。 ② 近圆性:行星绕太阳公转轨迹基本上是圆形或椭圆形。 ③ 共面性: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 思考与讨论:这些特点可能告诉我们是什么? 这些行星公转的特点如果与太阳系形成有关,就可以作为推论太阳系形成的依据。 太阳系的形成 (一)、“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学说观点:太阳系是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它的直径大多可达十几光年。 2、形成过程推理: ①原始的太阳星云是一个扁平的、自转的气体尘埃圆盘。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② 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盘状星云阶段)。 转盘内的元素通过衰变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贮存在圆盘深处。 ③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早期太阳形成阶段)。 离中心几个天文单位之内的内盘,温度高达2000℃以上。尘埃粒子蒸发了,以至于内盘完全是气体。 ④ 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顆顆行星及卫星。 圆盘中心的气体崩塌收缩形成太阳。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3、星云学说推论的重要依据: ①只有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形成于同一个旋转的星云云盘,太阳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方向才会一致; ②形成太阳系的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同一个扁平的星云云盘,才导致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 活动:把准备好的沙子分成三堆,分别制作太阳系形成三个阶段的模型: 1、圆盘状星云阶段。 2、早期太阳形成阶段。 3、行星形成阶段。 思考与讨论:关于太阳系的形成还有哪些学说? (二)、“灾变说” 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 (如另一颗恒星接近太阳或与太阳相撞)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思考与讨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也是由星云形成的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 对于太阳这样低质量的恒星,成年期能延续100亿年。 3、恒星的演化 1.恒星是在相对小的体积内积聚大量的气体而构成的。 恒星的演化就是一颗恒星诞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读图:恒星是如何演化的? 2.恒星的演化历程 3.恒星寿命与质量的关系 4.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态各异 红巨星,红色,直径比太阳大10-100倍,亮度比太阳大得多 埃利斯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有一颗密度很大、体积和亮度很小的白矮星。 思考:白矮星在哪里?为什么看不到? 黑洞的密度比白矮星大得多,在它的附近所有物质都会被吸进去。这是黑洞的想象图。 思考与讨论:黑洞是个空洞吗?你能想象它看不见的原因吗?它又是怎样被发现的? 超新星在超红巨星的爆炸中诞生,这是超红巨星爆炸前后的照片,星体核心(箭头指处)密度非常大。 根据对红巨星和白矮星的研究,科学家描绘出了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5.太阳一生的演化 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核聚变而产生的,太阳的内部在不断地消耗氢。 图中从1至6,太阳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进入成年阶段的太阳大约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