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410286

如何教好《烛之武退秦师》?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20次 大小:266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如何,教好,烛之武退秦师
  • cover
如何教好《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是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也被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选入。文章记载了烛之武在公元前230年秦晋合攻郑国,郑国危难之际,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使秦国从郑国退兵的历史故事。新时期以来,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在语言艺术、人物形象、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文意理解等方面分析成果众多,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层出不穷。要教好《烛之武退秦师》,需要了解其研究和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做好设计。 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研究现状 1、语言艺术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作为代表性篇目,《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成就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烛之武的劝说之辞仅有125字,“其最得力处,在行李往来数语”。但内涵极为丰富,且述说曲折委婉。“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烛之武说秦伯,晓之以利害,理出两端。先从亡郑说起,亡郑无益于秦,原因有三:一是‘越国以鄙远’,难以实现;二是‘亡郑倍邻’,得利者乃为晋国”;三是‘邻之厚,君之薄’,结果于秦更不利。然后从不亡郑剖析,不亡郑,既无害于秦,秦反可坐享其利。两者比较,利害自见。这一番辞令,烛之武说理透彻,修辞上精心结构,堪称典范。”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方面,把秦晋之间的矛盾全部揭示出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他的论辩具有权衡利弊、以利诱导、设身处地、层次清晰等共同特点。先退一步为一层;谈秦郑关系为一层;谈秦晋关系又为一层;最后两句是总结性的话;层层相续相扣。从内容看,说辞简短却一波三折。措辞委婉,有事实叙说,有利害分析,有历史明证,有趋势预测,有正反对比,有比较鉴别,句句击中要害,语语打动人心,使郑国转危为安,得以保全。 一些研究从新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从对话本体角度检视《烛之武退秦师》的对话艺术,认为贯透在对话中的叙述激情、凸现于词锋间的政治理性、凝聚在对话背后的人格力量是主要艺术特色。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文本,认为烛之武准确把握修辞情境、恰当构筑话题内容、巧妙挖掘话语资源是其智慧的三种表现。也有将本文和《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认为“欲进先退,消除戒备”、“理利相济,诱发共鸣”、“引史为例,水到渠成”三招是烛之武、触龙共同的说辞策略。有研究分析烛之武的劝说之辞有着周密的言语策略:表现在以退为进、柔中有刚;循循善诱,娓娓说理;移花接木,巧用“激将”。以上的分析,正对应了金圣叹所说“分明一段写舍郑之无害,一段写陪晋之有害,而其文皆作连锁不断之句,一似读之急不得断者。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也有研究指出《烛之武退秦师》记录行人辞令时,既表现了美的一面,又表现了虚伪、狡诈、霸气的一面。烛之武是成功了,但同时又失败了,而且败得相当危险。对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成功”,绝不能看作是他的外交辞令有多美,相反他在游说中自作聪明地给敌人当上了高级参谋,从而几乎给郑国带来亡国的惨祸。对这种观点我们应持辩证态度去认识,拓宽教学视野。 细心的研究者还捕捉到了烛之武和佚之狐等人对话中的奥妙,并窥见《左传》的文学语言特色。“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连用“也”“矣”“也已”好几个语气词,写出了烛之武的情绪和心理。而“公曰”几句,则少用语气词,表现出急促的口气。从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