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纲版】课堂新导航配套课件高二语文上册第2单元6琵琶行(并序) 六 琵琶行(并序) 名句品读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并序)》 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并序)》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经典美文赏读 六 琵琶行(并序) 基础知识梳理 文本预习必知 文本解读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文本预习必知 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任太子少傅,后人因此称他为白少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考中进士,十八年应吏部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二年(807)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五月拜左拾遗,不久被贬江州司马。历任杭州、苏州刺史。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江州人为之立祠。 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稹并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妇亦能听懂,著有《白氏长庆集》。 写作背景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并序)》。 诗一问世,即广为传播,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写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诵不衰,其中有关琵琶弹奏技巧的描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本篇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歌、行、吟三者无严格区别。本诗题为《琵琶行》,实为白居易假托琵琶女遭遇,抒发自己天涯沦落之恨。 2.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倡导者。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形式上虽借鉴了汉魏以来的古乐府,但实际上是自命新题写实事,所以称为“新乐府”。 基础知识梳理 内容剖析 一、辨识主题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的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凄凉一生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文本解读探究 二、理清结构 三、探究重点 1.本诗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分析: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