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42138

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岳麓版必修2)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185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课,区域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岳麓
  • cover
第3课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堂检测 1.从战国到东汉,我国各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显著特征是( )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南稻北粟的格局开始形成 D、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 2. 观察教材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图,中国经济重心地理分布的显著特点是( )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3.两汉时期,中国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北方,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①环境恶劣不利于开发 ②南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 ③人口稠密但资源贫乏 ④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孙吴 B、东晋南朝 C、中唐以后 D、南宋 5.巴蜀在汉代经济文化发达,经济上有“天府”之誉,文化上有“巴蜀文化比齐鲁”之称,那么,按照司马迁的划分,汉代的巴蜀属于    A山东经济区 B山西经济区 C江南经济区 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6.、中国历史上出现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南迁都是汉族统治阶级内乱所致 B、南迁引发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C、人口南迁的过程伴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转移 D、中原地区逐渐丧失经济重心地位 7.唐朝张籍诗云“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关于这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描述的事件应该发生在两晋之际 B、“南人”指的是现在的岭南以南人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这句诗表明了中国民族融合的情形 8.纵观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可以看出古代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西方流向东方 9.在唐朝,曾有“天下之盛,扬州为首”之说,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是( ) (1)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2)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 (3)以商业发达著称 (4)有天下粮仓的美称 A、(1)(2)(3) B、(2)(3)(4) C、(1)(3)(4) D、(1)(2)(3)(4) 10.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 北方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贵州 江西 湖广 广东 云南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A、我国古代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汉朝的纺织品,以临淄和襄邑(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历史教学网素材 材料二:中国古代分布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摘自《古代统计年鉴》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时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 --摘自《沧海神州 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上述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格局怎样的变化特点?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南方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我国古代丝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