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45958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包身工》教案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30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0课,包身工
  • cover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双线结构,学会运用对比、类比、反语、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双线结构,学会运用对比、类比、反语、排比等修辞手法。 2.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前一阵,我们观看了《辉煌中国》,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正在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张张亮丽名片的缔造者无疑是我们伟大的工人。我们真的可以高唱“我们工人有力量”了。但20世纪初却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连自己都不能拥有。这就是受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包身工。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将目光投向她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的《包身工》。 二.文体简介 报告文学是新闻的一类,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属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它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新闻性、典型性、文学性。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新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另有两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三.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把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 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为了完成这部划时代的作品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三.背景简介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文章写了包身工的一天中的哪几个场景? 明确:1--6(四点一刻)起床 12--14(四点半后)早餐 23--32(五点) 上工 2.归纳概括包身工的信息。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穿”———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