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学生掌握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了解课文结构。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 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典型人物、场面的描写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很快就要放暑假了,有些同学会去打暑期工,现在我们工作会比较自由,工资待遇也不会太低,可在过去,有一批你们的同龄人,我们工作没有自由,没有薪水,甚至会遭到别人的毒打,她们有个专属的名字,叫“包身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报告文学《包身工》。 文体介绍: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其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著名的电影剧作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把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 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预习检查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十五六岁 性别: 女 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居住条件:十六七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 五、分析课文 信息筛选:1、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示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以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并进行评价。 四点一刻:起床情况 居住恶劣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 饭食粗劣 五点钟:劳动情况 条件恶劣 黑夜:收工情况 悲惨命运 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的三个情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人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3、教师归纳: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使用的手法是 “点面结合”。 对“点面结合”的解释: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主要框架) ↓↑ (具体内容)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 场面 4、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面”:起居、膳食、工作、收入、地位 “点”“芦柴棒”、 吃不上“粥”的人、小福子、无名女工 5、从你收集到得信息中,可以看出 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6、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7、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插入背景)《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