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49366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二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202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二,语文
  • cover
说“木叶” (备课教师蔡正良)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二)解析 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 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到祖国的诗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解析 学习本文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的方法———归纳法,使学生能够依据既有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文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的。而学生,学过几首诗,但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李白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教师点拨:是的。“折柳”确实寓有惜别怀远意。这是有原因的,“杨柳”在古曲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三是古有歌唱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这些暗示性的如“杨柳”这样的概念,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点拨】如果我们用“→”表示“过渡到”、用“ ”表示“推出结论”,那么,本文整体写作思路可以作如下图示: 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为什么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因为“木”含有“落叶”、“枯黄”两大特征,而“树”无此特征→以“木”入诗便于写秋景并以秋景抒→(所以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 由此看来,“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就艺术形象而言,其差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