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教师姓名 刘天懿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浙江教育-出卷网-·选修2)的第一章“多媒体技术概述”中的第四节,全节共2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1课时,主要介绍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相关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是掌握“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础,学生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形成对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初步认识,从整体上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见,从教材结构上,本课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并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经验,但他们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却相对陌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热衷于动手实践,喜欢自主研究,乐于和同伴交流。而本节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相关作用,内容较为枯燥,因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设计重点。 本节设计了系列探究活动,围绕主题“青春纪念册”,形成了三部分的小组探究模式,结合“创意生璞 斧琢成玉”的情感线索,硬件和软件交相呼应,融为一体,增强课程的完整性。在活动中,小组协作完成专题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并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吸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硬件设备。 2、了解常用的多媒体软件工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计算机硬件构成,了解各部件的组合方式。 2、亲身参与采集的过程,将硬件知识与软件功能相结合,加深理解。 3、通过自主探究,互助协作,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相关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 教学重点 1、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硬件设备。 2、了解常用的多媒体软件工具。 教学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协同应用。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以及对信息的筛选、提炼和整合的能力。 2、在小组分角色的实践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关注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根据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设定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以协作为手段,以探究为主线”的理念,围绕“因材施教”的核心价值观,设定具体活动策略如下: (一)专题任务,创设情境。 以“青春纪念册”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设计,结合“创意生璞 斧琢成玉”的情感线索,设置三组专题任务,分别是图片组、声音组和视频组。学生完成各自的专题任务,分享交流。 (二)任务驱动,分组协作。 设置系统连贯的小组任务,四条任务线并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一个组内成员共同破解难题的机会,深化协作精神。 (三)紧扣主题,情感升华。 学生在硬件的体验和软件的认知中感悟主题“创意生璞 斧琢成玉”,并结合本节的活动过程形成自己的理解。 教学环境及 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智慧教室、平板电脑、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实物投影。 资源准备:课程学案、拆解机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确定主题 明确环节 围绕“青春纪念册”的主题任务开展各环节,作为贯穿本节的活动主线。 设定主题任务,明确课程流程 激发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的求知欲,明晰课程流程,为接下来的课程展开做铺垫。 活动探究 小组协作 一、角色认领 在智慧教室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Pad学生端进行“优先选择权”的争夺,确认各组的专属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