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53761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教案+评测练习

日期:2024-04-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7次 大小:619469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6课
    教材章节: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材版本:人教版 八上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请同学们复习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准备提问。 洋务运动的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战役? 《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导入新课 照片《街头一个相差近百年的对视》,这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照片,它犹如晚清政府和西方国家,明明处于同一时代,在交流与对视中却有如此大的差距。 19世纪的中国,历经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洋务运动力图自救,开启了近代化的探索。甲午之殇,宣告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近代化探索失败,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日程上来。那就是近代化探索———戊戌变法。 探究新课 本节课我们从三个历史事件,四个篇目来学习。分别是公车上书,千名学子拒马关;百日维新,敢叫日月换新天;戊戌政变,百日峥嵘负愎狂;众说纷纭,救亡启蒙余声响。 我们的课堂是(学生齐念):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我们今天的历史故事就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八日讲起......这一天,千名学子齐聚北京准备会试,《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子们义愤填膺,开始了公车上书。我们看第一篇章,公车上书,千名学子拒马关。 【一】“公车上书,千名学子拒马关” 1、阅读课文材料,为“公车上书”这一历史名词,建构框架。 师:我们依次请同学回答问题 生:背景,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时间、地点,1985年在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在位皇帝,光绪帝;主要内容,拒和、迁都、变法;结果,失败。 师:大家对于公车上书的内容如何理解?拒和指,拒绝同日本议和,迁都指迁都西安,变法指实行资产阶级制度。 2、接下来我们了解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近代化探索的内容? 师:大家来看这几个图,地主阶级有关的近代化探索是什么?农民阶级? 生:地主阶级是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资政新篇》(这个问题预设会有难度,教师讲解) 师: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但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命令,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现代觉醒。上书的内容经辗转传抄,轰动京沪等地,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并没有停下宣传变法的脚步…… 3、阅读课文材料,找出维新派人物以及在各地创办的学会、报刊。 师:阅读课文材料,完成问题。 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报刊《国闻报》、《时务报》,组织有强学会、南学会等。 4、材料分析,维新派的观点是什么? 材料一变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昼而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而能久。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潮,地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阙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阅兹报者,观于一国之事,则足以通上下之情,观于各国之事,则足以通中外之情。———严复《国闻报》 师:材料分析,维新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生:变法图强,宣传变法。 师:1897年12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康有为迅速赶到北京……我们来看下一篇章。 【二】“百日维新,敢叫日月换新天” 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大家会发现一个历史现象,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先后多次上书光绪帝。大家看下面一则材料。 “在运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