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543413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20659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嘈杂/散文钞 折本/折冲樽俎 秋蝉/细雨缠绵 B.开拓/潭柘寺 缘由/一椽破屋 落寞/息列索落 C.思念/廿四桥 歧韵/器宇轩昂 颓废/推三阻四 D.凋谢/钓鱼台 混沌/鱼目混珠 驯鸽/循规蹈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本名人传记中有很多内容纯属无中生有,真是令人不忍卒读,据说这样的书居然还获过奖。 B.曾几何时,美国的两颗核弹就使桀骜不驯的日本帝国屈服了,但这毕竟都已成为遥远的历史。 C.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的学识人品永远激励着我们。 D.李老汉晚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住进去没几天就驾鹤西游了,这总算死得其所了。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4.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喻,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_____ ①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②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支撑不起来。 ③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④如同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形”“神”兼备。 ⑤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 ⑥好像一个人的精神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琢磨才能感受到。 A.②①③⑤④⑥      B.③⑥⑤①④②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