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549343

古诗词诵读《客至》课件(39张PPT)+教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29次 大小:112110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词,诵读,客至,课件,39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客至》节选教学设计 课题 《客至》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习 目标 1.反复诵读本诗,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清诗歌的情感线索,领会诗歌的内容。 3.能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核 心 素 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线索。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背诵课文,理解诗人在《客至》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线索。 难点 理解诗人在《客至》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古人总结了“人生三大快事”:金榜题名时,同房花烛夜和他乡遇故知。由此可见人们对友情的珍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写友情的诗句: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面,我们将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和友情有关的,那就是杜甫的《客至》。 在优美的语言中进入情境。 创设情境,铺设情感场,在诗意氛围中走进本词。 讲授新课 一、文化常识 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因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定,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崔姓县令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数,殷勤待客,并写下了这首诗。 二、听名家朗诵,初读本诗 三、文白对译 原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原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译文: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原文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译文: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原文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译文: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鉴赏文本: 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诗的感情基调? 喜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秀丽可爱。 如何理解“但见群鸥日日来”中的“但见”和“日日”? “日日”来的是群鸥,点明环境清幽僻静。 “但见”含弦外之音,说明作者生活的单调,无其他访者。 为什么诗人一开篇就写景呢? 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适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为贯穿全诗的喜客之情做了铺垫。 首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