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585781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双百金科”大联考(1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8次 大小:418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内蒙古,版含,Word,试题,语文,1月
  • cover
"双白金科"大联考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的美学史和美学理论经常陷入尴尬之境∶要么借助一些在西方文化织体里发育起来的理性概念,强行言说中国独特的美学现象,其结果必然是生硬而又隔膜的,因为不可否认,中国审美的许多问题只有在自己的场域里才能获得意义;要么沿袭那一整套不可通约的惯例性概念,继续中国古典美学那一段绵延至今的"体验之旅",而结果却是由于那些概念与本体的疏远,使美学史降格成了一部修辞学的历史。中国传统美学系统中颇有地位、使用密度极高的"气韵""气象""神韵""传神"等概念,看起来生动、有机、灿烂,却未能成功地续接根本的"地气",只能活跃于各种各样的"诗话"里,与其说是本体性范畴,不如说是修辞性术语。它们长于描述、品评,常常只能逗留在审美现象的表层,无法揭示美学的真正奥秘。那么,在中国美学中是否存在一个具有统治力的审美本体?如果存在,这个审美本体是什么? 它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上个世纪初,天才的王国维首倡"境界说",他在《人间词话》里有这样的断语∶"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在王国维这里,"境界"第一次成为美学中本体性的存在。惜乎同样是"诗话式"的寥寥数语,在给后人留下珍贵理论遗产的同时,却也引导一些学者只从创作论、鉴赏论或修辞学而非本体论的意义上去理解和阐述。比如叶嘉莹先生强调王国维的境界首先是一种"真切之感受",她还认为所谓"境界"与"神韵"之间没有本质性差异,不过是"所举辞语不同"。而佛雏先生虽充分重视王国维以"本""末"来区别"境界"与"神韵"的重要性,但也认为,王国维之所以标举"境界",是因为"神韵"等概念主观性太强,不讲再现,强调"境界"则可补救其客观性之不足,叶朗先生认为王国维"境界说"阐发的无非是情景交融、真实再现,于是把王国维"境界说"纳入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说"的范围。 数十年来孜孜于中西美学史及美学理论研究的陈望衡教授,则明确而系统地从本体论高度提出"美在境界",把境界视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和人生的最高追求,视为中国美学的最重要范畴。或者说,境界是中国审美文化的根蒂,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境界"最初是一个宗教概念,在佛教教义里,境界是有高低的,取决于参悟个体对物欲的抵御力。人有"六根",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最高的境界是"一尘不染"。《坛经》中那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语,展示的就是慧能超越现世尘界、不为物欲所污染的脱俗境界。 那么,宗教的境界是如何通向审美境界的呢? 一个最重要的中介就是禅宗。陈望衡论证了宗教境界向着审美境界延伸的几个创造性转化∶一,将内在的自由和外在的束缚转化为精神上的自由;二,将渺茫的彼岸佛国移到此岸人间; 三,将难以忍受的声色禁锢转化 为林下风流。最终,借助于士大夫化(诗人化)的禅宗的中介,宗教境界也走向了艺术境界,宗教之悟走向了艺术妙悟,"禅境""诗(画)意""诗(画)境""禅意"几成为可以完全通用的概念,而如"妙悟"之类也俨然成为诗学用语,以禅喻诗、以禅说诗者极多,宗教精神与美学精神已经成功混血。这也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美学语境里谈论"境界"必然要联系到禅宗。与佛教境界不同的是,审美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审美个体是否能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