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598751

6.1记念刘和珍君 第2课时 课件(42张PPT)+教案

日期:2024-11-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54276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记念,珍君,2课时,课件,42张,PPT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6.1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们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把握时代背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为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鲁迅在本文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散文语言,感受刘和珍遇害的惊心场面。理解语言语句意蕴,体悟鲁迅的内心世界。把握鲁迅的观点态度,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阅读文本与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和鉴赏,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言,体会鲁迅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并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三、整体感知 (一)分析第三部分(纪念的意义) 1.鲁迅真的认为“有限的几个生命”是不算什么的吗? 明确:在反动派的眼里,“有限的几个生命”的确算不了什么。少数人的请愿和牺牲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或者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鲁迅用“有限的几个生命”表达了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2.鲁迅对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态度的? 明确:鲁迅不赞成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鲁迅借用大量木材才能形成一小块煤,来比喻大量流血是社会历史前进的一小步。然而,请愿造成大量流血并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徒手”导致更多的流血更不能推动进步。鲁迅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借此表达反动派的 “吃人”本质,表明应该改变斗争方式的态度。 3.文中引用陶诗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句出自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陶渊明对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测,也认为贤达也不能逃避死亡。鲁迅借陶诗说明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世人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并下定决心投入战斗。鲁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4.鲁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 明确:(1)高度赞颂———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鲁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2)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5.文中“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等分别指什么人?? 明确:(1)“真的猛士”不仅指刘和珍,还指保家卫国、敢于牺牲的爱国人士。 (2)“庸人”指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3)“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