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754202

高中历史选修1 改革史阶段测试(含答案)

日期:2024-05-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2744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历史,选修,改革,史阶段,阶段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改革史阶段测试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商君书》 材料四: 及(秦国)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     回答: (1)据材料一、二,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8分) (2)从材料二: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分)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归纳商鞅为整顿吏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不得摘抄原文)(6分) (4)据材料四,概括商鞅变法的吏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吏治建设的看法。(8分) 2. (29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 魏书?拓跋澄传》 材料二:  材料三: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外部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的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12分) 日、俄两个国家以不同的方式走上了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43分) 材料一: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二: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