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部编版 选修1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改革措施主要有: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括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北魏时期的绣品 推行均田制(背景)。当时,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内容 均田制的实行(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选B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的土地来源不是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将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不是招募流民垦种,排除。均田制没有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排除D项。 均田制的影响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 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再次,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最后,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制度。 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就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他继续推行革新措施,改革进人新的阶段。 那时,北魏都城平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改革要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在这里遇到重重阻力。 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