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18756

第21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课件(38张PPT)

日期:2024-05-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36663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 cover
历史部编版 必修2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 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 1953 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 1913 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 1913 年增加了 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 领域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历史纵横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历史纵横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 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不仅如此,由于耕作粗放,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 热烈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 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到 60 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设计讨论题: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练习:1.1957年6月,苏联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11人的主席团,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A.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B. 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C. 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 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B【解析】从“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可以看出这是对原有的体制的一种改变,所以体现出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开始”;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与材料说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