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824167

湘文艺版 四年级音乐下册 第7课《(演唱)小山羊》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0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3589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文艺,四年级,音乐,下册,7课,(演唱)小山羊
  • cover
教学内容:湘版音乐四年下册第七课《小山羊》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版音乐四年下册第七课中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感受并演唱侗族歌曲《小山羊》。《小山羊》是一枚南侗地区的童声大歌。歌词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曲调短小、旋律起伏不大、活泼自由、歌唱性强,演唱形式较为灵活。合唱部分两个声部旋律与持续音的交替出现、此起彼伏,互相映衬是侗族大歌极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是侗族大歌这一民族民间合唱精品中的点睛之笔。 学情分析: 1、学生不太喜欢民族民间歌曲。上课前,学生们不知道、不了解侗族大歌,缺乏对侗族大歌基本的感性认识。 2、在歌唱能力方面,同一个班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同学可以直接视谱歌唱,有些同学则需要帮助。因此在教学前,我将提高学生准确歌唱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柯尔文手势练唱常用音程、模唱等帮助学生解决准确歌唱的问题;并在歌唱状态上,随时对学生提出要求,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教学设想: 1、直观演示———采用教师“范唱”和视听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 2、口传心授———强调贴近原生态的民歌演唱,感受侗族人民学歌的过程,亲身体验、领略侗族大歌的独特意蕴。增强学生音乐记忆能力。 3、音乐技能训练———学生通过教师的柯尔文手势引导演唱二声部旋律;学生自主挥拍识读歌谱;听辨模唱;提升自身的音乐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强音乐感受力和音乐文化理解力,继而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4、古老的学习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学生在合唱中学会倾听与合作。 教学目的: 1、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乐于学习、体验、了解侗族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 2、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其音乐文化的魅力。 3、在合唱中学会倾听与合作。 教学重点:高声部旋律的学习记忆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合作演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侗族大歌的资料,听一听侗族大歌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铺垫、初步感受 1、课件播放伴奏音乐《小山羊》,师生律动,引出课题。 “在我国的贵州从江,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最擅长于无伴奏合唱,被人们誉为“天籁之音”。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走进这个神奇的民族。(课件播放视频) 2、学生谈感受,进一步了解侗族大歌 “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了解到什么?”(生回答) ①口传心授是侗族学习唱歌、传承文化的方式。 ②在2009年,有着2500年历史的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是侗族大歌的独特演唱形式。 ④侗族传统节日--千人大歌会。 3、和声声音练习。 ①持续音:要求声音自然,保持气息平稳 ②和声练习:声部间注意倾听、声音和谐。 【设计意图】:侗族大歌对学生来说很陌生。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再结合观看视频、谈论,增进学生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并产生兴趣。通过柯尔文手势的运用练习帮助学生寻找巩固音高、和声的感觉,为二声部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新课教学 1、自主感受—学唱低声部旋律 ⑴出示旋律,师给音高生试着自主演唱旋律 1=2/4 ⑵加入拍手、拍腿等身势律动节奏练习,进一步感受歌曲旋律和拍子 ⑶听录音片断,感受、寻找二声部中的低音旋律并演唱。 ⑷学习用侗语来演唱 ⑸ 生唱低声部旋律 师唱高声部旋律(师生第一次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柯尔文手势、律动、聆听模唱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 2、口传心授—学唱高声部旋律 ⑴我唱你听:师清唱高声部旋律,生打节拍 师:“饭养身、歌养心,歌唱在侗族人看来是不可或缺的心灵滋养,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侗族没有文字,全靠桑嘎也就是歌师口口相传,用口传心授的方法世代相传,今天我们也来用这种古老的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