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8856238
八年级下册语文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知识点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2次
大小:156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张
八年级
,
下册
,
语文
,
14课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预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知识点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预 习 须 知一、文题解读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作者引用“格物致知”的用意是提倡探究物体而得到知识的实验精神。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作者简介 丁肇(zhào)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知 识 重 点 一、字音词义 诚意:真心实意。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顿管理家事。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二、主题概述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世界有所贡献。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希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四、思考探究 1.第2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2.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3.第8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4.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5.《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地袖手旁观。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共75张ppt)(2025-05-22)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31张PPT)(2025-05-21)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课件(共29张PPT)+素材(2025-05-2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2025-05-21)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2025-05-21)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