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8963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十 临江仙 鹧鸪天 清平乐 同步测试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579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
  • cover
专题十 临江仙 鹧鸪天 清平乐 同步测试(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3题。 临江仙       晏幾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原是翁宏《宫词》(一作《春残》)中的句子(参见教材注释),被晏幾道借用到词中,便成了“名句千古,不能有二”,为什么在翁宏的诗中却不见佳呢?试结合这两部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_____ _____ 答案:翁诗写春残,故有落花、飞燕之词,但尾联的“萧飒暮蝉辉”应指秋景,这就破坏了全诗意境的完整。且“落花”二句景极妍美,不言情而哀婉已见,但翁诗接着却以“寓目魂将断”点破了这种含蓄美,诗便显得有句无篇了。而晏词中的“落花”二句接“去年春恨却来时”一句而来,写作者倚楼所见之暮春景象。“落花”、“微雨”点春,“人独立”与“燕双飞”对照,点恨。“落花”代表着美好时光的消逝,“微雨”隐喻着迷离浪漫的忧愁。双燕归来细雨中,触景伤情,使词人倍感己身之孤单落寞。此外,诗与词在体裁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审美风格的差异,这二句更符合此处的审美要求。好句,往往是要与全篇融合在一起的。翁诗全首平庸,“落花”二句在其中殊不特出,晏幾道把它化入词中,妙手天成,构成一凄艳艳伦的意境。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可见词家手段之高明。 2.有评论者认为,换头“记得小初见“一句,是全词的关键。你是如何认为的?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有何用意? 答:_____ _____ 答案: “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缘由,所以是全词的关键。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因为许多事情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淡忘,而相识时的第一印象却是永志不忘。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初见时的情景。 3.请描绘结尾“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两句所体现出的意境,并说明其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_____ _____ 答案:意境:在当时皎洁的明月照映之下,小,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而去。作用:因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更加突出了词人对歌女小的难言的相思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4.前人评这首词时认为本词运用了曲笔,牵人情思。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 答案:同意。这首词巧妙运用了曲笔渲染,一波三折: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之去处唤回同住,以此奇想,表达对春的执著,这是一折;无人告知,也不可唤回,只好问与春同来的黄鹂,这是二折;黄鹂百啭不语而飞去,令人怅惘,这是三折。一首短词,竟几经曲折,层层深入,可谓巧妙。 二、语言运用 5.从以下16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填入相应的画线部分,答案不得重复并依次写出序号。 ①夜郎自大 ②妄自尊大 ③坚忍 ④以致 ⑤至 ⑥制高点 ⑦即使 ⑧居然 ⑨竟然 ⑩虽然 至高点 清规戒律 金科玉律 坚韧 大肆 大事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不是胸无点墨却_____的所谓批评家。实干家往往具有_____刻苦的进取心,_____废寝忘食、兀兀穷年的奋斗精神,他们的努力_____失败了,也会给人启示,教人避弯就直。而所谓的批评家,他们_____认为自己站在真理的_____上,自己的观点就是_____,对他人有生杀予夺的支配权,_____散布其自以为是的观点,其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