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课 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北师大版) 福州八中鳌峰初中 张 琼 一、教材简析: 采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卷网-2002年6月第二版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单元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 1.我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在两宋,而两宋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新教材首次采用一幅画来作为学生整节课进行探究活动的对象,可谓是独具匠心。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代城市社会的基本情况,它与前面所学的12、13课的基础知识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本单元做了一份画龙点睛的收尾工作。 2.《清明上河图》带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生活中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这不仅渲染了历史氛围,较好展示了该图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同时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价值。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中以图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 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2.部分学生有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特长,这为他们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多角度的帮助。 3.目前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比较窄,原因是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太少,较大部分学生家里尚未配备电脑,也就无法上网查阅资料了。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在本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开放的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讨论式、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谈话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并将它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进行对照比较,让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去感受历史,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明时节(春分3月22日———清明4月5日)的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探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何时景象?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体会传递历史信息的多种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分析,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六、教学流程: 活动准备过程: 1.学生准备: (1)观察3月22日———4月5日这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小结气候特征。建议采用表格形式记录,可设计日期、天气情况、自身感觉等栏目。 (2)布置一项作业(两题任选其一)“我眼中的汴京城”或“福州商业街的一角”。有绘画特长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画,不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文字描述。建议结合课本第67页小字部分和13课的内容或观察台江步行街、花鸟市场的景象。 (3)在第13课学完之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书籍、图片资料,并要求注明出处。 (4)按照自愿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6—8人,民主推荐出组长,负责小组的整体协调工作。 2.教师准备 (1)指导每个小组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是: 第一组:探究《清明上河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