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52199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2《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课件28张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3616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0,单元,课件,教案,答司马谏议书,15.2
    第八单元 15.2 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核心素养 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自号临川先生,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监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目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逐一驳斥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全文分析 1、分析第一段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 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2.《答司马谏议书》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 3、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一方面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增强了说服力。 4、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明确: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5、根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六、补充资料? 素材积累———聚焦:纳谏和进谏    皇权专制社会中,虽然是君主一个人说了算,但君主的决定不可能事事都对,这就要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