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982622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传递》 实验指导

日期:2025-05-1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27次 大小:532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青岛,下册,实验,热的传递,单元,第二
  • cover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下册实验指导 第二单元《热的传递》 5.《热传导》 一、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准备】不锈钢杯子、温水 【实验步骤】往不锈钢杯子中倒入温水,用手摸一摸水杯的外壁,感受温度是否变化。 【实验现象】将温水倒入不锈钢杯子中,水的热量传给了杯子。因此,当我们用手摸不锈钢杯子外壁时会感到热。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二、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准备】带铜棒的铁架台、凡士林、火柴、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将火柴棒抹上少许凡士林,让其依次粘在铜棒上,保持间距一致。 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靠近火焰的火柴先掉落,随后火柴按铜棒受热近端至远端的顺序依次掉落。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三、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准备】蜡烛、杯子、试管夹、铝片 【实验步骤】给铝片均匀地涂上蜡油,铝片的一端用试管夹夹住,另一端用酒精灯加热。一分钟后,观察铝片上蜡油产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铝片上加热部位的蜡油先熔化,然后逐渐向外扩散。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第三单元《春夏星空》 第8课《看星空》 四、制作观星箱 【基本步骤】 (1)使用黑色颜料将盒子的内壁涂成黑色,以便减少环境光对观星结果的干扰; (2)用锥子在盒子底面靠近角落的位置钻出一个小孔,保证孔既能让人看到整个被细线均匀分割的盒子开口,又能尽可能小,减少观测误差 (3)在盒子开口的一面,用胶带、细线等将盒子分割成大小均等的方格区域。 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 第12课《地球内部有什么》 五、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多种颜色的橡皮泥。 【制作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包在黄色球形的外面,代表地幔。 3.用棕色的橡皮泥包裹住橘红色的橡皮泥,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完成了。 【注意事项】 1.制作之前,可引导学生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是多少?各层间的厚薄程度是否均匀等? 2.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13.《地震》 六、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形成“地震”,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注意事项】 1.此模拟实验可至少进行两次,其中一次为低震级的震动,另一次为高震级的震动,找震中。 2.选择易倒、较轻的小物品垒成楼房。 七、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毛巾、干树枝。 【实验过程】 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用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拿一根干树枝,慢慢地用力弯曲,体会手上的感觉,逐渐用力,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毛巾会发生弯曲,形威褶皱;当将干树枝弯曲一定程度时会折断,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实验结果及解释】 实验中,毛巾和干树枝相当于地壳的岩层。毛巾向中间挤压产生褶皱相当于岩层发生变形;当干树枝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快速地、突然地断裂,相当于地震。 【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