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19821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4.1《故乡的婚礼》课件(28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12093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0-2021,PPT,28张,课件,故乡的婚礼,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 婚 俗 故乡的婚礼 琦君 拜城县第一中学 买尔比亚·买买提 简介“琦君” 台湾现代作家,在大陆,琦君的名气或许不比琼瑶、三毛,但作为近30年来台湾地区作品最畅销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影响了台湾几代人,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女士于2006年6月7日凌晨,在台北过世,她一生中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共30余种,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她的主要作品还包括:《细纱灯》、《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 课前三分钟教育 端午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习俗甚多,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两大习俗主题。端午节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的婚礼风俗和婚礼风俗的演变,加深对我国婚礼仪式文化的了解。 2.通过赏析句子、品味语言,体会女子出嫁时母女复杂的感情。 3.感受婚礼风俗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婚礼风俗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女子出嫁时母女复杂的感情。 教学用具:教学多媒体 一、婚礼的起源 古时的婚礼是从黄昏开始,那时称婿为昏,妻为姻,后由于古人娶妻是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所以在昏的旁边加了个“女”,这就形成了原始的“婚姻”。我国古代的嫁娶是以“俪皮”为礼,这是婚礼习俗的开端,后又有了“必告父母之礼”,到了夏商,有了“亲迎于堂”等礼节,到了周代,便逐渐形成了“六礼”婚礼得以完善。 婚 俗 二、中国传统婚礼的“六礼” 婚姻礼俗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礼俗称为“六礼”。按顺序依次是: “采纳”:男方到女方家提亲。 “问名”:女方接纳礼物,表示初步同意结亲。 “纳徽”:男方给女方家送聘礼。 “请期”:男女双方选定结婚的日子。 “亲迎”: 也称“迎亲”,是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完成婚礼。 “纳吉”: 通过占卜等方式看个方面是否合适。如果合适,就要定婚约。 三、各民族的婚俗文化 婚礼是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仪式,不同地区和民族在婚礼仪式上有不同的特色,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故乡的婚礼仪式有哪些程序?有哪些重要风俗? 请辞嫁:母亲亲手做菜、说吉利话、 吃喜筵(y á n)、穿少女装 上花轿:弟弟妹妹或子侄扶进轿门、关大门 坐筵:烧红烛、新郎准备、新娘苦等、讨喜果 拜堂:拜天地、祖先、公婆、长亲、宾客;新人跪拜;放鞭炮等 2.作者是从哪个视角写作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叙述了故乡婚礼的过程,从女方的“请辞嫁”到男方的“坐筵”,从新娘母女复杂的泪水到其他人的喜气洋洋,整个婚礼就像那道母亲亲手给女儿做的菜,味道“咸咸甜甜”的。琦君的作品,大多具有较强的性别特征,本文也不例外。综观全篇,整个婚礼是以女性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女性的心理活动:嫁为他人妇的新娘对娘家生活、对母亲的依念,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心;母亲对女儿的难舍难分以及对女儿未来生活的衷心祝福等。作者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刻画出新娘母女复杂的心情。 课文精讲 1、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新娘母女复杂的心情?请举例说明。 (1) “做母亲的为女儿做这道菜,一边抹泪,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说的都是‘早生贵子’、‘五世其昌’等的吉利话……祝福女儿早生贵子。做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