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49000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2.2《孟子见梁惠王》课件(34张PPT)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6209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单元,PPT,34张,课件,孟子见梁惠王,2020-2021
  • cover
(课件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1、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观念;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的特征。 2、能力目标: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说理艺术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义利观,培养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1、重点:了解孟子思想,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说理艺术 2、难点:孟子义利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 《春秋》 孟子(约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他所到之处都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但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的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且他的政治主张也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梁惠王》 上下 《公孙丑》 上下 《滕文公》 上下 《离娄》 上下 《万章》 上下 《告子》 上下 《尽心》 上下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七篇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论说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很有说服力。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四端”说明道德 价值的自觉,是与生 俱来的。这便能 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