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110842

河北衡水一中2021届高三备考:晨读晚练(英雄篇)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54次 大小:324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北,衡水,一中,2021届,高三,备考
  • cover
衡水一中高三备考:晨读晚练(英雄篇) 模块一? 日积月累 一、易混词语/成语 1.不肖·不孝 (1)不肖:形容词,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子孙。 (2)不孝:①动词,不孝顺。②名词,旧时父母丧事中儿子的自称。 【辨析】两个词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不孝”侧重于没有“孝顺父母”的行为;“不肖”则更偏重指人的道德品行不端。“不孝”一般用于形容儿女,而“不肖”还可以用于形容家族中的晚辈子弟。不肖子孙是一个成语,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没有不孝子孙一词,且不孝子孙不是成语。 2.不至于·不致 (1)不至于:动词,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他~连这一点儿道理也不明白。 (2)不致:动词,不会引起(某种后果):事前做好准备,就~临时手忙脚乱了。 【辨析】“不至于”的“至”意为到、达到,是主语发出的,表示一种动作。“不致”的“致”意为“招引、致使”,表示一种结果。一般来说,“不至于”和“不致”同义,没有“不致于”的用法。这两个词的关系类似“付之于”和“付诸”基本同义,却没有“付诸于”的用法。? 3.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稂莠 (1)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2)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 (3)稂莠: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比喻坏人。 【辨析】指人时,“参差不齐”侧重指水平,“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区别;指物时,“参差不齐”指高低长短大小不一,“良莠不齐”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要注意“良莠不齐、稂莠”两个词之间的区别,稂和莠都是比喻坏人,良和莠是比喻好人和坏人。所以“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到一块,若误用为“稂莠不齐”,则意为坏人跟坏人混到一块,就说不通了。 4.承先启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1)承先启后: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多用于学问、事业等)。也说承前启后。 (2)承上启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也作承上起下。 (3)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 【辨析】“承先启后”着重的是时间,“承上启下”则多指写作上的顺序,一句话或一段文字能接续上面的内容,又引出下面的内容。继往开来侧重于开辟未来的道路。 二、文化常识(官职———其他官职名称) 1.丞相 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始设左、右丞相。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后为明太祖所废,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职权,迄清末未予恢复。 2.有司 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让官吏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3.太师、太傅、太保 古代三公。太师为最尊者,汉代设置,后历代沿称。太傅位次于太师,汉代设置,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太保,周代始置,为辅佐国君的官。汉代始设为三公之一,西汉设置,东汉废除,无实权。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 4.尚书 始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汉成帝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以后历代相承。 5.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不同。 6.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7.参知政事 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以及枢密使、枢密副使等一起,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8.军机大臣?? 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军机处)的主管大臣。 9.御史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