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154226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必修一1 苏教版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747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必修,苏教版
  • cover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狼嗥叫的含义。 (2)阅读文本,体悟哲理性语言的内涵。 (3)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狼吗?狼给我们什么感觉?汉语词汇里有哪些有关狼的词语?有褒扬狼的词语吗?没有!自古以来,我们对狼都是或厌恶或憎恨或恐惧,但是狼消失了以后世界会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像山那样思考》,重新认识大自然中的狼吧。 二、文本研习: 初步感知课文 通过预习,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3节):从对一声狼嗥的特写记写鹿、郊狼、牧牛人、猎人对此的反应,进而点题。 第二部分(4-9节):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 第三部分(10节):首尾呼应,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三、探究内容 教师过渡语: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融。文章标题是“象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是那一声“骄傲的深沉的”狼嚎!那么这声狼嚎都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呢?可以分成几类?区别在哪里?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了,还有山 山为什么要单独列类?找原文:长久存在,客观。客观怎么理解? 因为鹿、牧牛人等对象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审视狼的这一声嗥叫,只有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它。对于山来说,狼,和奔跑的鹿群、悠闲的牛羊、骠悍的猎人、勤苦的牧人一样,都是自己的子民。对于山来说,狼的那声嚎叫,不但不可怕,相反,它觉得挺受用。 简介作者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名为沙乡的农场,这个农场被人类榨取殆尽遭到遗弃。从此,他在沙乡开始了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努力,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沙郡岁月》。《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阅读文章四、五、六自然段,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划出表示作者对狼的看法或感情发生变化的语句,概括说说作者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一开始是随波逐流,肆意猎杀。认为狼越少,鹿越多,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后来发现狼少了,却造成种种恶果。 齐读第六自然段,加深对作者一思想观念变化的印象。文中说从狼垂死的眼睛里看到了“新的东西”,指什么呢? 找学生读第四段的句子与第五段的句子做对比,说说狼为什么会不同意我的观点? 自由自在的生活与被枪猎杀的惨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得出结论:新的东西是指对狼的负罪感,漠视狼的生存价值,生命尊严。 再读7、8、9段,看狼死后的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 狼少,鹿多,草木少,鹿死。山的恐惧,几十年难以恢复。牛群多,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变多。 结论:新的东西是对山的忏悔,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后的种种恶果最终将殃及人类自身。 回到开篇,作者为什么用“深沉的骄傲的”来修饰狼嚎?狼嚎的含义是什么?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本文语言洗练优美又富含哲理,文章结尾引用索罗的话“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