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21090

9《日知录》三则 课件(24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41759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学年,经典,中国文化,选修,人教,语文
  • cover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诗社,组织反清活动。后期,拒绝朝廷征辟,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成为清学"开山始祖"。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 “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字 音 滑稽(jī) 围剿(jiǎo) 奸佞(nìng) 庶(shù)民 命途多舛(chuǎn) 菑(zī) 畲(shē)族 装潢(huáng) 潦(láo)水 衣裾(jū) 摭(zhí)谈 【第一则】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chāo袭之说,谀yú佞nìng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重要实词:民隐:百姓疾苦;剿chāo:抄袭。 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疾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的文章,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至于说到那些记述怪异、暴力、叛乱、鬼神之事的、无从查考的荒唐之言的、抄袭他人观点的、一味谄媚奉承的,像这样的文章,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文须有益于天下 即明治乱之理、 纪政治得失、 察民间隐情、 彰美德善行 为政理论 为政事迹 体察民心 体悟人情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 怪力乱神 荒唐无稽之论 抄袭剽窃 阿谀奉迎 多一篇之损矣 正反 、 对比论证 蒲松龄(1640-1715)《聊斋志异》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 袁枚(1716-1798)《子不语》中尽是一些有关托生转世、冤鬼索命、厉鬼为祟的离奇故事;城隍、土地、冤鬼、隶卒等各种神鬼形象随处可见,且多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说的迷信思想。 纪晓岚(1724-1805)《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南怀瑾先生曾言:“心思不定,看相算命。”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哲学家懂得了真理,才能泯除怪力乱神,而归于真实的平淡。 【第二则】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