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49420

25《河中石兽》 第二课时课件(共52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3次 大小:590940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课件,52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环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探究老河兵成功“寻”得石兽的原因,理解文章主旨。 2.了解细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的形象。 3.拓展延申,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加强课外积累。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课文以“寻”为线索,通过三个人物寻找石兽的过程,揭示了一个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一、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1.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句话概述这个故事。 《河中石兽》讲的是人们寻找十多年前沉入河中的石兽的故事。 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石兽落水十余年后,寺僧们在原地和下游打捞却一无所获。 第二部分(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应在原地沙下寻找。 第三部分(第3段):写老河兵的分析。他认为应当在上游寻找,人们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 二、老河兵成功寻得石兽的原因 1.默读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 2.为什么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而僧人和讲学家没有找到?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沉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石兽、泥沙、流水)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用他的方法能够找到石兽。 3.多媒体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动态场景。 三、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形象 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一会儿原地打捞,一会儿又去下流打捞,代表的是不经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讲学家:教授、传播知识的人,狂妄自大,不切实际,迂腐,不懂变通。 老河兵:普通的劳动者,自信,客观谨慎,经验丰富,实事求是。 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虽然是寥寥几笔,但是通过身份、称呼、语气词、句式、神态描写(笑),甚至是停顿等方式,让讲学家与老河兵的形象呼之欲出。 寺僧———凭经验,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代表的是“据理臆断”一类的人。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问题,代表的是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类人。 四、理解观点,拓展延伸 1.读完全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本文通过写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了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那么是不是由此可知,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寻找? 【资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