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59246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

日期:2024-06-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5935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5课,至清,中叶,经济,文化,教案
  • cover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 题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卷网-,2019年 (一)课 标 要 求 及 对 课 标 的 理 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课标)将本单元专题确定为“明至清中叶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重点放在“版图奠定”和“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两个方面,本课对应的内容为,“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通过了解新课标的内容,再结合14-17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本课教学内容:一是从中国自身发展阶段来看明清时期,达到农耕文明高峰;二是从中西联系来看明清时期,既有中西交往过程中的中西文化传播,又有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的阻挠,最终,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和自我封闭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与世界发展潮流。明清时期上承中国古代的辉煌繁荣,下启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怎么渡过这一历史转折阶段。 (二)教 材 分 析 本课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即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全面展现明清社会,内容庞大。明清时代特点是“盛世”和“危机”并存。盛世是与传统中国社会纵向比较,见其发展;危机是与同期近代欧洲的横向比较,见其相对落后;明清正是处于中国盛世和危机的历史转折点上。 从本课内容本身来看,罗列了明清社会新变化的经济现象、多位重要的思想家、有突出代表性的文学艺术成就和科技著作,内容丰富。从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有联系但不紧密,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提炼出一个能够涵盖各子目知识的核心点。 此外,受课堂时间制约,本课一个较大的设计变动之处,是将第3、4子目的文化艺术、科技成就溶解于前两子目,将其作为前两个子目学习过程中的史料研读的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向学生展示了如何运用史料,又充分证明了社会各方面的紧密联系。这也是本课教学手段的一个探索性创新之处,需要实践来检验成效。 (三)学 情 分 析 及 教 学 难 度 预 设 本届高一学生是北京市中考改革历史选考的第三届学生。从学情来看,一方面,中考选考历史学科的学生,历史基础较好,学习意愿较高;另一方面,中考没有选考历史学科的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薄弱。从数量对比上来看,前者少于后者。由于学情呈现出较为多元的复杂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灵活掌握难度、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较大多数同学的需要。 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以学业质量水平2、3为主,个别教学内容涉及学业质量水平4,整体教学难易度较为适当。 (四)教 学 目 标———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充分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成就之间的辩证关系; (2)从时空分布上,认识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认识到经济发达地区与思想文化成就的相互关系;从历史时间上,认识到明中叶至清前期是社会繁荣时段; (3)学会运用多种史料对明清社会发展进行合理的解释,认识到明清时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领先世界,为我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但也要认识到,与同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比较,又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专制制度阻碍了中国社会持续发展。要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明清社会繁荣局面。 (五)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教学重点:明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