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千古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施行新政。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的改革措施被废止。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目标分解 掌握: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积贫积弱局面的成因 理解:(1)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庆历新政为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 、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积弱 (1)养兵政策:把 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边塞大量屯兵。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3)频繁调动:禁军轮流驻守京城,“ ,将不知兵”。 行政权 流民 兵不识将 3.积贫 (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 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 (3)冗费:除冗兵、冗官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 ”。 科举考试 岁币 北宋“三冗”局面的形成,从反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1.内忧 (1)原因:地主官僚和豪强兼并农民的土地,增加 。 (2)表现:阶级矛盾尖锐,农民、 起义不断。 苛捐杂税 士兵 2.外患 (1)宋辽之战 ①宋太宗两度出兵攻辽,都归于失败。 ②1004年辽攻宋,宋胜,最后订立“ ”。 (2)宋夏之战 ①概况:1040年到1042年间,西夏对北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②结果:北宋屡战屡败,最后双方进行议和。 澶渊之盟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有( )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③地租、高利贷盘剥 ④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背景: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2.推行 (1)人物及方案:范仲淹、富弼等向宋仁宗呈递《 》。 (2)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3.结果: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以及宋仁宗的动摇,“庆历新政”推行一年就夭折了。 4.影响:揭开了北宋 、变法改革的序幕。 答手诏条陈十事 革新除弊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启示 提示: (1)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 (2)改革者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 宋初加强皇帝集权的措施虽然加强了皇帝对中央及地方的控制,但也使北宋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出现,为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出现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但很快就夭折了。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1.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2.北宋中期面临哪些主要的社会危机? 提示: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软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3.[学习思考](教材P41)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 提示: 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及统治者的昏聩,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议和政策。 (2011·合肥高二检测)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有( )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