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08337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 教案(含反思)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7455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柏林,教案
  • cover
14* 在柏林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导,引出课题。 同学们,如果让你写一篇小说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你会怎么写呢?你是描写战场的刀光剑影,还是描写战士的惨状?你是写一群人在战争阴影下的悲惨生活,还是描写一个家庭在战争阴影下凄惨生活的缩影?《在柏林》这篇微型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让我们走进柏林,去体会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所遭受的伤痛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并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把握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3.从老兵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4.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处“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5.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6.指名汇报,师生评议,小结。 (1)课文第一句话的言外之意: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在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一样低落,所以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战争使他们看不到希望,看不见生活的方向,所以火车去的方向也没有交代。因为战争使很多人特别是健壮的男人都失去了生命,所以火车上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2)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表明两个姑娘的缺乏同情心、无知和幼稚。 (3)从老兵说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人的无奈和伤心。不能改为“她”,因为“他们的母亲”把死去的那三个儿子和这位母亲成为疯子的原因联系起来了,让我们体会到战争带给人们深深的创伤,让人们更加厌恶战争,渴望和平。 (4)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在流血。这种静,是因为他们由老兵的话想到了自己在战争中失去的亲人。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这时的“静”是人们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探究:课文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的人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战争创伤,那些被侵略国家的人民遭受的创伤就更惨烈了。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只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以“在柏林”为题,表达了作者站在侵略国的角度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呼吁。以此为标题还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在柏林是这样的,那么在战争阴影下的其他地方是怎样的呢?战争的危害不言而喻。 五、感受技法。 1.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 2.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3.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