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08428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2课时(含反思)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7463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 cover
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的读音,会写6个生字,能说出诗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 搜集诗词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学一首新诗(板书:山居秋暝)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下。 2.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一个秋天的傍晚我住在山中。) 3.简介作者王维。 指名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 【王维,字摩诘。开元九年(721)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后转为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王维被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后又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早期有抱负和热情,写过一些昂扬奋发的诗篇。张九龄罢相后,他逐渐转向消沉,笃信佛教,长期亦官亦隐,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表现出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苏东坡赞他的山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也是一个画家,他在诗中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我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4.全班齐读此诗。 5.请你再默读诗句,找出诗中哪些景色是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在小组中交流。 6.全班交流。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景色之美。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注意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描红、临写生字。 2.背诵古诗《山居秋暝》。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1.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唐朝诗人张继、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1课。 2.板书:枫桥夜泊长相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枫桥夜泊》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语。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是思乡之情,但表达方式却不相同。和你的同桌好好读诗词,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一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一)《枫桥夜泊》 1.请大家在诗句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把它圈出来。 (学生说,教师板书:月落、霜满天、江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