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55617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日期:2024-04-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394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编版,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 cover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关于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解读:在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标准中提到"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其实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感染和熏陶,而目前在课时有限的压力下,文言文教学往往浅尝辙止,不能深入的探究经典选文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这也就是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怎么还能奢望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本课时我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深入挖掘探究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上,预期目标是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烛之武的游说能力,体会到这则小短文中蕴含的思想智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要探究的内容是烛之武125个字的说秦之辞中所蕴含的智慧。这段文字可分为两个大层次,第一层只谈秦国,第二层谈秦的盟军晋国。第一大层次内部又可行为三个小层次,第二大层内部可再分为两个小层次。从这个结构上就能看出这短短的125个字中包含无限层折,可让学生逐层赏析。本课时教学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挖掘说辞中蕴含的智慧,品味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品味经典作品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基础层面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好了,课内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都已在第一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进行本课时的内容之前,学生在语言层面没有什么障碍,这是进行本课时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学生恐怕只能分析到表面难以深入,所以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分析文本。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重点实词和虚词。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语言探究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德育目标: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著作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成语"秦晋之好",由此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在我们课文中发生的"晋侯秦伯围郑"这件事之前,秦国、晋国曾有过三次联姻,成语"秦晋之好"也正由此而来。在这次两国合围郑国的行动中,为什么秦伯短暂地接见烛之武之后就毅然决然地背弃盟约退兵了呢?烛之武见了秦伯总共说了125个字,这125个字中暗藏怎样的玄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揭开这段文字的"神秘面纱"。 (二)检查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 (思考题:按照已划分好的层次,分析每一层次中最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地方。) 层次划分: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第二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第五层: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以提问检查的方式逐层进行,先点名提问,后让其他同学自由发言补充。 (三)深入解读 说明:学生在上一环节中的自主分析可能更多侧重在每一小层烛之武向秦伯传达的信息是什么,而他的动机、心机或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