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57110

14.1《故都的秋》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69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250032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69张,上册,必修,2019,统编
  • cover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秋风秋雨愁煞人。? ? ———秋瑾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北平风光欣赏 岳阳中学·陈益夫 香山红叶 潭柘寺 玉泉公园 陶然亭 钓鱼台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欣赏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故都的秋》。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课 题 释 义 故 都 的 秋 表明描写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是描写的内容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作 者 简 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写 作 背 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朗读感知课文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总写 北国之秋 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南国之秋 (1—2) 秋花———色 秋槐———形 分写 秋蝉———声 (3—11) 秋雨———味 秋实———果 议论(找出中心句)(12) 南国之秋在色味上比不上北国 总结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13—14) 文 章 结 构 本文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 文章思路 开头:忆秋(总写,南北对比) 中间:绘秋(分写,议论提升) 结尾:恋秋(总写,南北对比) 文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