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58490

第六单元 10.2《师说》课件38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22708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六,2021,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师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待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介绍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研读 第一自段 古之①学者②必有师。师者,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解惑⑥也。 ① 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所以:用来…… ④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 ⑤受:同“授”,传授。 ⑥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①者②,孰③能无惑?惑而④不从⑤师,其⑥为⑦惑也终不解矣。 ①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承接。 ②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③孰:疑问代词,谁。 ④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⑤从:跟从 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 ⑦为:动词,成为。 生乎①吾前,其闻②道也固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⑤道也,夫⑥庸知⑦其年之⑦先后生于⑦吾乎?是故无⑧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 ① 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②闻:知道,懂得。 ④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师:用作动词。 ⑥夫:发语词。 ⑦庸知: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之,取独;于,表比较。 ⑧无:无论 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士大夫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3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研读 第二自段 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③从师而③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圣⑦,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