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6482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含答案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2次 大小:22337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
  • cover
《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节选)》 《故都的秋》 一、重点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二、难点 1. 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作者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一、整体感知 1.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2. 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故都”则表明描写的地点。“秋”字,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确定了描写的内容。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值得品味。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重点研读 (一)初读课文,宏观把握 课文分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思秋。 第二部分(3-12自然段):绘秋、议秋。 第三部分(13-14自然段):恋秋。 绘秋部分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胜果 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 清、静、悲凉 (二)文字绘画,解读秋景 “秋景图”展示了 “秋”的“意境”,然而这些意境亦是由“秋”的色彩、音响构成的,请找出“秋景图”中呈现色彩、传递声响的词语或事物,完成下列表格。 事物 颜色 声音 芦花 柳影 夜月 碧空 驯鸽 牵牛花 槐蕊 灰沉沉的天 青布 枣子 尘沙 灰土 灰白色 青蓝色 暗黑色 紫黑色 淡绿 微黄 虫唱 钟声 鸽声 蝉声 雨声 人声 感受 清、静、悲凉 (三)探讨主旨,九宫格版 读完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抑或是有其它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颂秋说 悲秋说 恋国忧国忧民说 陶醉自然、钟情文化说 礼赞、感伤说 关注生命、执著追美说 灵魂的清醒与独立说 秋士心态说 追求说 一、考点链接 语言运用之仿写 1. 概况 仿写,是目前各地考试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能力点。仿写的考法比较灵活,一般在题目中出现一个或两个例句,并提出若干要求,诸如“句式(结构)相同”“运用相同修辞手法(或与例句构成排比)”“内容(意义)相关”等,有的还有字数的明确限制。仿写类试题,基本有续写式、嵌入式、命题式、开放式等类型。 2. 解答技巧 (1)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 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内容等有明确规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 (2)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 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具体来说,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审句式,定结构。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等。结构上,哪些词不能变,哪些词可以变,一定要清楚。阅读例句,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大结构,还要分析句内的小结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