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72807

2021届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评析:勘透材料逻辑,巧选立意角度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11次 大小:189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1届,评析,立意,巧选,逻辑,材料
  • cover
2021届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评析:勘透材料逻辑,巧选立意角度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评析   该作文题以体育素材入题,应该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是回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到的党和国家“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总要求,突出该评价体系的纲领性作用;   二是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融入时代精神;   三是回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的总目标,体现考试评价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   四是回应《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帮助考生(不限于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导向全面发展;   五是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而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也是青年毛泽东对体育的深入思考,因而也有引导青年学子读伟人经典、向伟人学习、传红色基因的深层考量;   六是从学生切身的体育出发,借“体育之效”“强弱之变”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以考查考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思辨能力。   可见,“体育”话题无疑属于“宏大叙事”之列,将其渗透于语文学科考试作文题中,精心设计,引导巧妙,富有匠心。但考生要写出彩,还得深入理解材料的内在逻辑,选择恰当角度,准确立意,并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才行。   题目明确说“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要求考生“选准角度”,写出体现自己“感悟与思考”的文章。那么,材料中毛泽东的论述究竟具有哪些或怎样的“启示意义”呢?弄清楚这个问题,是考生选准角度的前提。   诚如材料所言,毛泽东这段论述是针对“体育之效”做出的,但仔细分析,毛泽东这段话其实有好几个逻辑层次,而且也不仅仅是“体育之效”:  ———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是一个一般真理,也是作者后文观点的一个逻辑前提。它运用马克思主义事物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指出身体“天天变化”,因而身体的“弱”也可以变化为“强”的一般道理,从而自然引出后面的理论。这是第一个逻辑层次。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几句是承第一逻辑层次的一般道理进行阐发,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强调强弱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至强”可以转化为“至弱”,极具警示性,可谓振聋发聩;而弱者“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给弱者指出来一条明路,可谓振奋人心。这是第二逻辑层次。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这是紧承第二逻辑层次的阐发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他指出了所谓“强者”和所谓“弱者”对自己应有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针对人身体“强”“弱”的基本论述,至此完结,道理明了,很有逻辑力量。这是第三逻辑层次。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