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524235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第3讲:《论语》十二章-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2次 大小:4886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七年级,学生,讲义,暑假,十二,论语
    新课(三)《论语》十二章 知识积累 成语 1.巧言令色 解释:说话说得很好听,脸色也装得很和善,但是却一点都不诚恳。现特指用花言巧语来迷惑取悦别人。 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一个人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样子,但是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朝闻夕死 解释:早上在听闻圣人之道后,晚上就可以死去。形容对某种信仰以及真理的追求。 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听到或者是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么晚上的时候死了也是可以的。 3.乐山乐水 解释:人的喜好是不一样,有人喜爱山,也有人喜爱水。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就喜爱山。 4.临事而惧 解释:遇到事情要谨慎,要戒掉恐惧。就是说,当你遇到事情时,就应该要谨慎来应对,要分析,要谋划,才能够成功。 出自:《论语·述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遇到事情恐惧是必然的,做事情只有先谋划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5.仰之弥高 解释:愈加仰望就觉得愈加崇高,形容极其敬仰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 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意思是,颜渊说,我愈是仰望老师的学问,就越觉得它是无比的崇高。越探讨钻研,就越觉得它是深厚坚实。 6.为山止篑 解释:比喻功败垂成。 出自:《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意思是,譬如要用土来堆成山,那么就只需要一筐土就可以完成了。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7.六尺之孤 解释:“六尺”是形容个子还没有长高。是指没有成年。 出自:《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将国家的命脉寄托于他,面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不动摇屈服。 孔子名字由来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已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女儿是受歧视的,而叔梁纥仅有一个儿子又是瘸子,所以,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多次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纥认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所以过去有人称孔子为孔老二。 “子”的小知识 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新课学习(学生版本解字部分可以删除) (一)课文与注释 《论语》十二章 选自《论(lún)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 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④生气,恼怒 ⑤有才德的人 ⑥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