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640524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家国情怀2 诗二首故 土_课件20张PPT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7434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北师大,20张,课件,二首,情怀,单元
  • cover
故土 [俄] 阿赫玛托娃 一、教学要求 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和熔铸在其中的强烈情感。 把握诗人命运和诗歌内在意蕴的深刻联系。 吟颂、品味、鉴赏。 二、学习要点 了解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和创作。 解读《故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体会《故土》的写作手法。 阿赫玛托娃(1889-1966),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白色的一群》(1917)、《公元1921》(1922)等出版。20世纪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为《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女诗人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晚年,荣誉纷至沓来,诗人的艺术得到世界的认可。1964年阿赫玛托娃在意大利接受了“埃特纳﹒陶尔明诺”国际诗歌奖,次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1966年3月,饱经风霜的女诗人病逝。同年,苏联作协与俄联邦作协联合发布讣告,称阿赫玛托娃为“卓越的苏联诗人”和“诗歌语言先锋大师”。 阿赫玛托娃 阿曼达·海特《阿赫玛托娃传》中文译本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阿赫玛托娃自画像 在世界诗歌史上,俄罗斯诗歌界群星璀璨。如同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太阳”,阿赫玛托娃被称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月亮”。 诗人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一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阿赫玛托娃用自己丰富而又细腻的笔触“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三、 作品创作背景分析 这是阿赫玛托娃1961年创作的诗歌。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但阿赫玛托娃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曾在卫国战争时就写下了《起誓》、《勇敢》等爱国主义的诗篇,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她也在吟唱着:“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决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的粗俗的谄媚我决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故土 ———[俄]阿赫玛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砂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可是,直到我们躺入其中,与它融为一体, 由此,我们才可以从容地宣称:“自己的尘土。” ———1961年于列宁港口医院 配乐作品诵读 四、作品细读(1) 《故土》虽然只有十四行,但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爱却感人至深。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为人们所熟悉,“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 四、作品细读(2)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阿赫玛托娃正是把这种对祖国土的理解用诗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