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圆了 教材分析: 本科围绕月亮这一主题,设计了“观察月亮的变化”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呢学会利用实地观察和查找资料的方法了解月亮的变化,并且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持长期观察月亮的兴趣和爱好。应用拓展环节“做月相模型”,即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了科学与技术、数学、美术的联系。 学情分析 月亮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天体,学生对月亮及其月相变化现象是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的。但是,他们不清楚具体的月亮的变化情况,更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以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描述月亮的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月相变化,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和研究天体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月相的变化过程。 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观察月亮。 2.能记录月亮的形状。 3.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能制作月相模型。 科学态度 1.能对月亮的不同形状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克服困难长时间观察月亮,感受天空星球的奇妙运动。 3.能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4.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观察和长期记录是有用的,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体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亮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的变化是月相的变化。 难点:理解月亮的形状的变化是月相的变化。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月相资料、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短视频《嫦娥奔月》)同学们听过这个故事吗?(预设:听过)从刚才的这段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预设:有嫦娥,有月亮)那么,月亮每天都是圆的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说:月亮每天并不都是圆的)月亮都有什么形状?或者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它是怎么变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月亮圆了”。 二、自主探究,建立概念 1、课前观察。 师:前一段时间,老师曾经布置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每隔两三天观察一次月亮,并记录月亮形状的变化。请问你们观察过了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2、交流研讨 师:通过刚才的调查,老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观察月亮了。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都哪天观察月亮了,那一天的月亮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由组长按照时间的顺序,把你们组的月相变化图整理在观察记录表里。 小组开始进行讨论交流。 时间 月相 月亮的形状是由( )到( ),再由( )到( )这样变化的。 全班汇报交流。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月相的变化和大家分享一下。当他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注意倾听,看看和你们小组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可以进行补充或者修改。 学生进行汇报。 师:同学们整理的真好,现在老师也把我观察整理的和大家分享一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的形状开始是什么形状的,渐渐地变成什么形状,最后又变成了什么形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把表格下面的空白处填上。 3、得出结论。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我们知道了:月亮的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是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变化的。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的变化就是月相的变化。(领着读两遍)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月亮是怎么变化的。但是我们观察的并不详细,月亮的变化看得并不明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老师从网上查找出来的比较详细的月相变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出示课件) 2、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月相的变化。人们根据月相的变化编出了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 (一)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娥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