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00188

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527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2020,2021
  • cover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 科 语文 年 级 高二 备课时间 单 元 第五单元 课 题 《六国论》 备课人 备课意图 (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本文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备课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及论证方法,感受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行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真挚而迫切的爱国之心,培养学生有关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能力及观照现实的写作意识。 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了解古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及论证方法; 感受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行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真挚而迫切的爱国之心; 培养学生有关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能力及观照现实的写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卓越的政治见解,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辽等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行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真挚而迫切的爱国之心;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教学准备 以多媒体课件结合朗诵音频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集 体 备 课 教 学 设 计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旧唐书·魏征传》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醒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叹,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墨客的浪漫诗心。那就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洵的《六国论》来聆听古人对历史的评论。 作者介绍 苏洵(1009 — 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后人有诗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主要作品有《嘉祐集》。 题目解说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 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苏洵针对这样的现实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教授新课 (一)听朗诵音频,纠正字音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 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 暴pù霜露? 无厌yàn? 草芥jiè? 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