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古代诗歌三首》 课 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且积极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美。 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主旨的理解 难点: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古今中外,多少名人描绘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深情地赞颂,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诗篇,感受美景的魅力,一起领略各地的奇景。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二、精讲点拨: (一)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边读边想像、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交流等) 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你们分小组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大概 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开始吧!(小组自学) 2.学生汇报: 《宿建德江》我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忧愁油然而升。原野空旷,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使我的心情更觉压抑。江水清澈,俯身观看,只有倒映在水中的明月离我是那么近。明 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给我带来些许的安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 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 么神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二)精读课文,品语言 你最喜欢三首诗歌的哪些语句?请你静心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宿建德江》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