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14901

2021年高一语文暑期计划(第42天)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7次 大小:1881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1年,高一,语文,暑期,计划,42天
  • cover
2021年高一语文暑期计划 (第42天) 晨读时光 温馨小贴士:一日之计在于晨,美好的一天从晨读开始,晨读可以是细腻唯美型、激越振奋型、百花齐放型,晨读不仅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还要成为语言与精神的盛宴,情感与心灵的洗礼。 抬头看看云 科学昌明的时代,有一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这个问题就是:“谚语还有用吗?”如果只是从预见能力的视角去衡量,天气谚语的准确度已无法与现代的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相比肩;如果从描述天气现象、气候规律的视角去衡量,天气谚语自有其可取之处。朴素、简洁、生动,至今很多人依然是气象科学的观众、谚语文化的信众,他们笃信:“还是老话儿准啊!”我们拿两则谚语做一番解析吧。   曾经在“你最熟悉的天气谚语”评选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名列榜首。这是人们熟知的一则天气谚语。在西风带,这句谚语是没有国界的,几乎是各国天气谚语中的“标配”。   早晨,热力对流尚不旺盛,尘埃尚未泛起,所以空气中只有水汽。如果出现朝霞,说明本地低空的湿颗粒多,水汽比较丰沛。随着气温升高,对流加强,即使在没有外来天气系统的“干预”下,天气也很可能转差。傍晚,经过阳光一整天的烘烤,湿度较小。如果出现晚霞,往往是尘埃这样的干颗粒对阳光的散射所致,所以本地及上风向(西)比较干燥,次日天气晴朗的概率较高。   但是也有例外,当太阳已经落山,已达地平线之后,如果晚霞的霞光并未消失,说明地平线下的光线受到云底的反射,于是晚霞会呈现淡淡的红色。这证明本地以西有云层存在,可能导致本地天气转差。有谚语说:日暮胭脂红,无雨也有风,便是这个道理。   但是,中国古人在应用这则谚语时是有明确限定的。按照元代《田家五行》中的解读:“朝霞暮霞,无水煮茶。主旱。此言久晴之霞也。朝霞不出市,暮霞走千里。此皆言雨后乍晴之霞。”这就是说,所谓“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只是专指“雨后乍晴之霞”。   还有一则谚语有时拿出来作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反例:朝出晒杀,暮出濯杀。这则谚语语句工整,被广泛引用。但“朝出”“暮出”的主语是谁呢?常被想当然地理解为云霞。但在这则谚语的“老家”,本指的是菌类。   草屋久雨,菌生其上,朝出晴,暮出雨,谚云:朝出晒杀,暮出濯杀。它体现的是菌类的智慧,早晨长出来,预示晴天;晚上长出来,预示雨天。所以,谚语往往具有语句之外的限定性,但当其流传超出原本已俗成的区域,人们有时会超范围使用,让小马拉大车,使很多谚语力所不能及。所以我们评说谚语局限之前,先不要误解它。   现在我们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倚重谚语,但还是要向谚语学习体验,以现象窥见规律,以物候推测气象,在人们的眼中,世间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天气的先兆。比如看云,就是一门“手艺”。   鱼鳞天,不雨风也颠。   这里所说的“鱼鳞天”,是指卷积云,逐渐遍及天空。卷积云,属于高云,一般在6000米以上,这种云细小如鱼鳞,整齐排列在天空。如果没有强烈的辐合作用,是不会有那么多水汽输送到那么高的层级的。之所以云能呈现细碎的鳞状,说明高空不稳定,存在扰动,甚至气流是波状的,随意颠簸。而通过动量下传,这种不稳定,会逐步波及低层大气,自上而下,大气趋于混乱和动荡,预示本地天气将转坏。但是,鱼鳞状云可能预兆截然不同的天气,这要看是什么鱼的鳞。   还有一句听起来截然相反的天气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此处的“鱼鳞斑”,是一块块明亮洁白的云整齐排列在天空,云隙之间可见蓝天,状如鲤鱼鳞片或瓦片。这种云是稳定层之下,由于局部波动,对流、扰动而产生的,一般不易发展,云会慢慢消散。同时说明本地在高气压控制之下,天气晴朗。   区别在于:如果鱼鳞很小,是指卷积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