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88184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日期:2025-10-2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69706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教版,七年级,下册,17课,明朝,中外
  • cover
(课件网) 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占澳门 明朝那些事 之二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门。 评价郑和下西洋以及对明朝出现外敌入侵的认识。 重点 难点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课程标准 明朝的中外关系 交往 冲突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占澳门 郑和下西洋 看图回答: 此人是谁?他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考 考 你 ? 那时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明朝把文莱以西的南洋群岛和印度洋的广大地区叫做西洋。 文莱 刘家港 讨论: 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1.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2.宣扬明朝的国威 3.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海上迷路的可能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范围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船只200多艘。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每次出海2.7—2.8万人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船只200多艘。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每次出海2.7—2.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文莱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刘家港 郑和下西洋路线 你知道我的远航为什么能成行吗? 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 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 的积累等等。 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 “郑和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是伟大的航海家,是我们海外华人共同的骄傲”。 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雄气概。 第一枚 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 第二枚 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 第三枚 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 第四枚 开辟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 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郑和的远航有哪些影响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120吨 100吨 50吨 长24.5米 宽6米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船只大小 4艘 17艘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船数 160人 1000-1500人 27800人 人数 1次 4次 7次 次数 1497-1498年 1492-1504年 1405-1433年 时间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 下西洋 地点 达·伽马 哥伦布 郑和 姓名 郑和率领的船队时间早,规模大,人数多,到达范围广,技术先进,领先于欧洲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通过对比,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郑和下西洋的远航特点:) 郑和铜钟 郑和行香碑   戚继光(1528—1588),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是指什么人?倭患是怎么回事?   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开始有组织地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因为古代日本被称为“倭奴国”,所以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倭寇 盔甲 《太平抗倭图》 戚继光 想一想 戚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